當不可能企圖造就可能,就是在推銷夢想、希望和期待
沒有好的故事架構,夢想就顯得單薄....
沒有好的故事架構,夢想就顯得單薄....
海角七號的成功,已經從票房和網路、報章雜誌上一致的好評中獲得肯定。能讓我買不到正常座位的電影,近日的印象中只有sex and the city、mamma mia可以力拼,當然現在這個紀錄還可以加上囧男孩。國片成功打破低迷,除了高興的想報名奧斯卡外語片之外,也必須思考清楚,接下來呢?國片跳脫了純藝術、同志、學生制服,然後呢?愛情故事就能夠滿足大家了嗎?
首先,「不可能的人組團」這樣的主題在很多電影裡都實驗過,像是搖滾教室、Linda Linda、Swing Girl,今年金馬影展還有部阿公阿媽組搖滾樂團的Young @ Heart。這些電影,在音樂的包裝下青春又熱血的攻進影迷的心防,同時,無非就是在推銷著「希望和期待」,總會吸引觀影的人期待最後他們站上台的那一個,而讓我們更加確信『夢想是會成真的』,所以海角七號選擇這樣的題材,是可以想見他的魅力之所以成功,是抓住了台下觀眾的那一份殷殷切盼。
再來,我太欣賞那濃濃的鄉土味。人民的樸實和直接,道地臺灣味,是我們每個人記憶中都能理解的一個層次,無論是風景還是語言文化,忠實的呈現更抓住了大眾們的心理,我們要看的,是屬於這個國家的電影,是不用走遠,不用太大,是可以看見的親切,這樣的元素,拉著觀眾乖乖的走進戲院坐了下來。
有了音樂背景,文化為襯底。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,一個好的電影,故事的邏輯性真是太重要了。所以,那設定跨時代的情書在整部片中,顯得更加多餘,信中的文字的確寫得很美,開在海上的大船畫面也很驚人,但重點來了,如同前面所說,這部片之所以令人期望就是因為他有我們自己的文化,所以爲什麼要讓整部片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講日文,還有一段遙不可及同時沒頭沒腦的愛情。編劇沒有想清楚的是,今天到底是要拍愛情故事還是勵志電影,當然兩者可以結合,但技巧必須更高明。如果只是為了要能到日本宣傳而鋪陳這個橋段,那真是大可不必了!
要以深刻愛情作為創作音樂的靈感是好的,但是如果這段愛情不夠感人,那怎麼能夠讓音樂感人呢?所以回到男女主角的身上,我欣賞田中千繪認真學中文的態度也學得很好,但是在片中他說第一句話我就笑了,她在用生硬的中文罵人和談戀愛更讓人不能忍受,所以這愛情怎麼感動的了人,因為一點都不自然,還有為了話題性而硬是被送上床的戲碼,延伸到最後為了這段愛情而舖成的歌曲,也掀不起高潮了,好聽的歌曲,終究只是首好聽的歌。
當然,屏除我對於片中愛情故事的偏見,這部片子還是好的,每個配角都生動的做自己,可愛的讓人拍手叫好,再次證明,人物就算是虛構的,仍然需要真實的靈魂,而不只是俊美漂亮的外表。也因為這樣,我很欣賞海角七號裡那位豪邁的委員說:「春天吶喊也不是我們自己的,我們要有自己的樂團」所以這部電影可惜的,就是靈魂的薄弱,如果說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樂團,自己的演唱會,何必還要搞個日本人的演唱會。好希望編劇將整個故事重新排列,可以愛,但不煽情,可以學會溫柔,卻不需要是中孝介(青峰就可以了)。故事好,不用大場面也可以很好,很多獨立製片之所以成功,都不是因為大排場大明星,就好在一個完整又深刻的故事罷了。
所以,海角七號掀起了一股熱潮,但是熱潮過後呢!還得能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些餘溫,那個溫度才要能夠跨越時間的存在著!
有人開始說要把阿嘉的家變成民宿,有人或許開始對恆春更有興趣。但是如果大家到了那裡,看看風景拍拍照以外,這個地方還可以帶給人們什麼?這是票房熱賣之外更該清醒過來思考的重點,我們的觀光、文化不能只靠炒作就走的長遠。光是電影最後,明明還在撥放風景的照片,大家卻分分散場,對我來說,那段片尾才是電影的重點之一,除了跟著熱潮進戲院,台灣的美,你真的看到了嗎?
「爲什麼這個地方這麼美,年輕人還都要跑去別的地方?」
這句話真是電影的核心,可惜只點了出來,卻沒有延伸出去。
國片加油,請繼續進步吧!!
2008.09.28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