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電影之所以好,光有好演員是不夠的…
一直很喜歡老人電影,總是很期待片中演員的光彩,還有故事的質感,以資深演員為主軸的電影也多半訴求著人生的態度,所以當【The Bucket list】上映時,我很期待,不光是兩位優秀演員的合作令人期待,同時也很想看看,先前已經有了【秋天裡的春光】和【布拉格練習曲】這兩部優秀的作品了!這個「及時行樂」的議題到底還可以玩到什麼程度。
故事主題開始於兩位罹患癌症的老人家,同住一間病房,在知道自己將死之際,決定放手一搏,體驗未完成的種種瘋狂夢想。
整部片裡不得不誇獎一下的是,Jack Nicholson 演起自大驕傲的角色向來得心應手,我特別喜歡他永遠站立的頭髮,還有再高空跳傘時一邊墜落又一邊唱歌的囂張模樣,讓他身上的教練快要瘋掉。也很喜歡Morgan Freeman大笑到整張臉擠在一起的樣子,像個溶化的巧克力蛋糕,不可口,但是很可愛。
以上說的對於這部電影的喜歡,都根劇情無關,只是純粹對於演員的喜愛罷了。嚴格說起來,這部片是令人失望的。
為什麼呢?
第一,Jack Nicholson 飾演的Edward是個極度有錢的富豪,有錢到不論片中玩到什麼地方,都讓Morgan飾演的Cart忍不住驚嘆的問著「你到底是多有錢?」。看到這裡,也看見了電影的盲點,「一定要有錢才能完成夢想嗎?」說到底Cart這個窮人要是沒有遇到Edward就只能平淡乏味的死去了!也許角色設定在有錢人這個角色,是為了鋪陳後面玩樂的景點,因為平凡人是沒辦法坐著私人專機環遊世界的!也不會隨便在法國有棟豪宅,更不會有私人秘書打點一切行程,這樣玩的盡興又瘋狂的過程,是有錢人的專利,老百姓到死也不能體會。所以說,如果電影的訴求是主打「生命的意義」,那麼這個背景把生命變的好膚淺。
第二點呢!好吧!我先說我的第二點把事情看的很嚴重,大概是最近受到歐巴馬大戰希拉蕊的影響吧!有錢人vs.窮人這個身分就已經很無趣了,更詭異的是有錢的是個白人,而黑人的命運就是年輕時立志當歷史教授,卻因為妻子懷孕不得不當一輩子的黑手,這並不是要刻意挑起種族議題,而是為什麼要這樣呢?只是隱隱約約嗅到傳說中的刻板印象!到底是為了貼近民心還是本來就應該要這樣。而且,故事的安排也算是Edward主導了整個過程,一再一再都好像在字幕上打上大大的標題,說著「沒有我這個有錢人,你的人生就要這樣毀了」。最不公平的在後面,竟然還安排Cart先死,他已經是個窮黑人了,除了賽車的時候贏過Edward,他竟然還得先死掉!真是讓人既不感動又充滿疑惑!
綜合以上兩個抱怨,我只能說這雖然是部喜劇,也的確讓人大笑,但是這也告訴我們,電影光有好演員在稱是不夠的,既然已經有了優秀的演員,為什麼不讓劇本在更優秀一點呢?
所以看到最後,腦子裡忍不住想起【秋天裡的春光】和【布拉格練習曲】,這兩部片子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影響。他們教會我樂觀,教會我愛人,是真正用著詼諧的角度解讀人生,是真的讓人看見了生命的深,可以這樣的燦爛明亮!這兩部片中的角色都很平凡,都只是一般的老人,但也正因為這樣而告訴了我們,不必奢望自己多富有,而是就算平凡也可以很滿足,就算平凡也要看見真正的快樂,就算很窮也可以學著范達裝有錢人,到處備受禮遇欣賞豪宅;也可學著茲涅斯維拉克儘管厭倦身邊的伴侶,整天做著春夢讓生活快活一點,可是到了最後,仍然珍惜身邊的另一伴。看完這兩部電影都讓我領悟到,人生不用走到了最後才精采,而是從當下如何換個角度思考才有意義。而這樣深刻的體驗是【The Bucket list】所缺乏的,看完電影只會讓人興起「好想當有錢人」的念頭,其他之外,什麼也沒有!
【布拉格練習曲】
金馬影展時我獨自一人坐在戲院看這部片,一部喜劇要做到發人深省真是不容易,老人作春夢的橋段真是太好笑了,但是最後帶著老婆做熱氣球真是讓人又哭又笑!厲害!!
一直很喜歡老人電影,總是很期待片中演員的光彩,還有故事的質感,以資深演員為主軸的電影也多半訴求著人生的態度,所以當【The Bucket list】上映時,我很期待,不光是兩位優秀演員的合作令人期待,同時也很想看看,先前已經有了【秋天裡的春光】和【布拉格練習曲】這兩部優秀的作品了!這個「及時行樂」的議題到底還可以玩到什麼程度。
故事主題開始於兩位罹患癌症的老人家,同住一間病房,在知道自己將死之際,決定放手一搏,體驗未完成的種種瘋狂夢想。
整部片裡不得不誇獎一下的是,Jack Nicholson 演起自大驕傲的角色向來得心應手,我特別喜歡他永遠站立的頭髮,還有再高空跳傘時一邊墜落又一邊唱歌的囂張模樣,讓他身上的教練快要瘋掉。也很喜歡Morgan Freeman大笑到整張臉擠在一起的樣子,像個溶化的巧克力蛋糕,不可口,但是很可愛。
以上說的對於這部電影的喜歡,都根劇情無關,只是純粹對於演員的喜愛罷了。嚴格說起來,這部片是令人失望的。
為什麼呢?
第一,Jack Nicholson 飾演的Edward是個極度有錢的富豪,有錢到不論片中玩到什麼地方,都讓Morgan飾演的Cart忍不住驚嘆的問著「你到底是多有錢?」。看到這裡,也看見了電影的盲點,「一定要有錢才能完成夢想嗎?」說到底Cart這個窮人要是沒有遇到Edward就只能平淡乏味的死去了!也許角色設定在有錢人這個角色,是為了鋪陳後面玩樂的景點,因為平凡人是沒辦法坐著私人專機環遊世界的!也不會隨便在法國有棟豪宅,更不會有私人秘書打點一切行程,這樣玩的盡興又瘋狂的過程,是有錢人的專利,老百姓到死也不能體會。所以說,如果電影的訴求是主打「生命的意義」,那麼這個背景把生命變的好膚淺。
第二點呢!好吧!我先說我的第二點把事情看的很嚴重,大概是最近受到歐巴馬大戰希拉蕊的影響吧!有錢人vs.窮人這個身分就已經很無趣了,更詭異的是有錢的是個白人,而黑人的命運就是年輕時立志當歷史教授,卻因為妻子懷孕不得不當一輩子的黑手,這並不是要刻意挑起種族議題,而是為什麼要這樣呢?只是隱隱約約嗅到傳說中的刻板印象!到底是為了貼近民心還是本來就應該要這樣。而且,故事的安排也算是Edward主導了整個過程,一再一再都好像在字幕上打上大大的標題,說著「沒有我這個有錢人,你的人生就要這樣毀了」。最不公平的在後面,竟然還安排Cart先死,他已經是個窮黑人了,除了賽車的時候贏過Edward,他竟然還得先死掉!真是讓人既不感動又充滿疑惑!
綜合以上兩個抱怨,我只能說這雖然是部喜劇,也的確讓人大笑,但是這也告訴我們,電影光有好演員在稱是不夠的,既然已經有了優秀的演員,為什麼不讓劇本在更優秀一點呢?
所以看到最後,腦子裡忍不住想起【秋天裡的春光】和【布拉格練習曲】,這兩部片子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影響。他們教會我樂觀,教會我愛人,是真正用著詼諧的角度解讀人生,是真的讓人看見了生命的深,可以這樣的燦爛明亮!這兩部片中的角色都很平凡,都只是一般的老人,但也正因為這樣而告訴了我們,不必奢望自己多富有,而是就算平凡也可以很滿足,就算平凡也要看見真正的快樂,就算很窮也可以學著范達裝有錢人,到處備受禮遇欣賞豪宅;也可學著茲涅斯維拉克儘管厭倦身邊的伴侶,整天做著春夢讓生活快活一點,可是到了最後,仍然珍惜身邊的另一伴。看完這兩部電影都讓我領悟到,人生不用走到了最後才精采,而是從當下如何換個角度思考才有意義。而這樣深刻的體驗是【The Bucket list】所缺乏的,看完電影只會讓人興起「好想當有錢人」的念頭,其他之外,什麼也沒有!
【布拉格練習曲】
金馬影展時我獨自一人坐在戲院看這部片,一部喜劇要做到發人深省真是不容易,老人作春夢的橋段真是太好笑了,但是最後帶著老婆做熱氣球真是讓人又哭又笑!厲害!!
2008.03.30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