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跑,是催促長大的視覺語言。
他們奔跑,因為騙同學的錢
他們奔跑,因為扭蛋中獎
他們奔跑,因為努力掙錢
他們奔跑,因為尋找
電影中常常必備著奔跑的橋段,因為跑,加重了影片的節奏感,而不只是停留在靜止的對話互動。因為跑,常常帶出人們期待著終點會是什麼,而足以連接劇情的傳承,看似追逐夢想的奔跑,實際上,每一次的奔跑之後,他們又長大了一點。囧男孩以小孩為主角,自然就更需要這份小孩應有的步調。
我必須承認自己帶著老師的身分看這部片,心裡忍不住的難過,其實在幻想和天真的背後,我們也看見了教育和社會的種種問題,單親也好,隔代教養也好,甚至老師們不顧自尊的無情指責,都是故事中不容忽視的議題。導演不需點破,就讓小孩來突顯就可以了,他們是電影中的主角,卻是社會中的邊緣人,兩個邊邊的人湊在一起,透過真實和不真實的撞擊,才有了那麼一點點快樂的假象。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,可以盡情跳躍,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,滿足現狀中的不完美。
台灣近幾年的國片復興中鮮少看到兒童電影,唯一想起的是王小棣的擁抱大白熊,故事出發點是好的,但是整部片卻仍停留在電視劇的步調,甚至是某些鏡頭的拍攝手法,尚未看見電影中應呈現的精采,無法在時間的限制裡,說完一個動人的故事,看完之後深深覺得可惜了。(當然,王小棣還是很優秀的)
然而這次楊雅喆卻開創出一個新的格局。首先做對的就是「劇本」,他們的綺麗幻想對照大人社會中的困境,反而讓人在觀影時有更多的自在,我們也可放下大人身分,姑且回到童年兩個小時。不過就是生活中瑣瑣碎碎的小事、好事、壞事、玩笑事,都在他們的燦爛笑容下反映出小孩也會有的哀愁。
也因為這樣,所以電影的「視覺」也做對了,真實場景與動畫效果的拼貼,說穿了,當我們進入電影院看囧男孩,就是進入了一個異次元,是每個人心中都曾熟識的一個角落,我們去了,也就不想回來了,也就不必長大了。這樣交互使用的效果,營造出的不只是趣味和童心,更是強調了整部的電影的精神。
關於囧男孩的評論已經太多了,我只想說的是,以往只能在歐洲電影中看見的兒童電影,很高興台灣也做到了。兒童電影往往也充分反映許多令人深省的寓意,這是我們所需要的,大家應該要體認到,電影不只是一種娛樂,他的存在是有價值的。
電影散場,我看見有些父母帶著小孩來看,希望他們看完以後,也能下定決心更愛自己的孩子,多給他們想像和擁抱,並且告訴他們「你們不用急著長大,就盡情地做個小孩吧!」
2008.09.29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